粤绣的历史沿革

发表时间:2010-7-31 17:36:09    来源:网络
  
    粤绣亦称广绣,广州刺绣与潮州刺绣的合称,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粤绣始于唐朝,据《古今图书集成》载:唐代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注:其眉如线且长,故名眉娘),在宫中为宫廷绣屏风、扇面及荷包等。龙凤牡丹、松鹤猿鹿及富有岭南特色的花鸟鱼虫,工精艺巧。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 3 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 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 " 皮金绣 " ,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州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粤绣早在 1915 年的巴拿马赛会和 1923 年的伦敦赛会上,粤绣曾以《睡狮》、《孔雀图》、《四角大花披巾》获得很高的评价。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3m多)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潮州也成为粤绣的主要产地,有绣庄20多家,绣品通过汕头出口泰国、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1952,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上一篇: 浅议苏绣与南通刺绣
下一篇: 粤绣流派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