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也流水作业?收藏的是品位不是庸俗

发表时间:2010-8-2 14:09:21    来源:山东商报
  
 
 
 
吴冠中 嘈嘈皆乡音 北京匡时2010年春拍 成交价728万元
 
     中国画市场风生水起,无论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作品,都成为收藏者、投资者觊觎的目标。真伪之争一直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市场的症结所在,而在赝品相对没那么嚣张的当代绘画领域,却出现了另一种“赝品”——画家重复自己、仿制自己,甚至在创作室里开始了流水作业、批量生产,谁让这种样式的作品大受欢迎呢?

    不明就里的收藏者就这样花大价钱购进一批一批的速成品,腰包越来越鼓的艺术家自愿沦为商品生产的工具,而在如此热闹的频繁交易之中,被称作“商品画”的作品价值又该如何衡量?且听画家、收藏家、市场评论家如是说。

    有人买才有人画

    现在的情况是画家不卖画,那么就等于从市场自动消失。所以只有少数大画家和老一辈画家才不管市场怎样、就按自己的想法画。相当多的画家还是要靠卖画生存,甚至为了赢得市场而放弃艺术原则。其实现在何止是创作问题,美术界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很多,可是也没什么办法,有谁能解决呢?就像唱歌不是有很多“假唱”吗?也很难杜绝。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画家,没人买自然就没人卖、没人画。中国人买画,很多人根本就不懂画,也不是真喜欢哪件作品,就看是不是市场上的“名牌”,所以也不能说是画家不应该这样画,因为有人买呀。在这方面外国人要比中国人好得多,他们的眼力更好,虽然不一定懂中国画,更不会鉴别真伪,但他们知道好坏,对艺术的感觉很好。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收藏者的眼力都不行,他们就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自己也没个标准,这使得很多画家定价低了反而买的人少,这让画家也很无奈。对于这样的收藏者,你跟他说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他根本不信,那么这就是他们愿意上当了,更何况敢这样随随便便掏钱的买家一般挣钱也比较快、比较多,上上当也没关系,长见识、长眼力。在绘画界,怎么画、画成什么样的都有,还不是因为有人捧场,没人买,他们自然就消失了。

    不懂的人当然也能买到好画,要么就是找人帮忙掌眼,要么就是完全凭自己喜好去买。因为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所以只要能在艺术上感染到你的,就是好画。不管它是怎样画出来的,也没法管,因为你看不见创作过程。所以真正的艺术只能靠艺术本身说话、凭借艺术本身来判断。画家在技法上已经很熟练了,虽然流水作业肯定出不来最好的作品,但一般还是过得去的。所以说方法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本身才是重要的,关键在买家眼力。

    收藏的是品位而不是庸俗

    现在有很多画家,作画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完全在讨市场的好,而根本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不断地复制自己,使作品成为行画、商品画、礼品画,而不再是艺术品。盲从市场很容易就违背了艺术本身的价值,歪曲了艺术本身应该具备的价值观。

    国画界有人用流水作业的方式作画,先画100颗脑袋,再画100个身子,就像车间里的流水线;当代艺术界更是有很多人的工作室里已经变成了“集体创作”,甚至大画出卖民族灵魂的作品,把自己民族画得血腥和丑态,并拿这些根本和艺术毫无关系的画到市场上大加炒作,获取利益。现在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这样做,而是有一批人,画出来的都是一个面孔、一个图式、一种形式……千篇一律。
 
    很多艺术家将符号当做风格,就像商标一样,提前注册了,然后当成风格去刻意保持,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艺术家的风格应是从内心世界改变不了的东西,可能作品的题材不同了、对象不同了,但还是同一种风格。而符号就是一个题材,很多画家总是那几个图式翻来覆去地画,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一生操劳的文化创造和结晶,也是人类人文创造的一部分,是不能等同于普通商品的。这就要求画家本身要自律,不要得意忘形,不要故弄玄虚。现在的很多画家整天关注市场,心思哪是放在艺术创作上的?他们也有借口,说文化需要传播,艺术作品不怕多,受众越多才越好。这其实就是在袒护自己。最顶级的名表不会带一颗钻石,因为它讲究的是格调和自身的机械功能,是所有零件体现出来的价值,而不用靠外在的包装;绘画也是一样,最好的画一定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而不能靠包装、炒作来完成。

    收藏者也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建立高雅的收藏水准,我们收藏的是品位,而不是庸俗,钱花多少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显示出自己的品位,至少还得要面子吧。即便是投资,也要投得准确,那就要投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投资商品画、礼品画一定会失败的。

    现在的人都喜欢唱喜歌、唱赞歌,而不去关注更加重要的问题、有关艺术本身的问题,我想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些问题,艺术家、拍卖公司、画廊、收藏者都各自自律,才能真正地维护艺术市场健康发展。

    商品画不是印刷品

    很多人说商品画没有艺术价值,其实不然,很多人的看法都会不同,可以去大芬村问一问,不管外界对于他们的行画怎样批评,他们自己肯定不会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没有价值,甚至说,他们还会认为他们的工作很有价值。因为他们的工作使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作品,虽然是复制品,但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只不过“下真迹一等”,况且这又不是印刷品,而是作者一笔一笔画上去的,从绘画技法本身和观赏性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的。

    复制品既然都可以这样好,更何况是画家本人的“制作”。对于艺术而言,创造是一方面的价值,技法和观赏性则又是另一方面的价值。画家在绘画技法上已经炉火纯青,即便是流水作业,也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也要强过很多不入流画家经过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创作出来的东西。一张一张地画,和100张一起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还是那个画家,还是那种画法,还是那样的风格,对于我们欣赏起来也没有妨碍,这不就是很好的艺术品吗?如果不是在现场,谁又能知道一幅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要结果,不要过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真谛,流水作业也好,集体创作也罢,都只是细枝末节,看作品时切忌本末倒置。

    可以看到我们古代留下的许多精美的书画作品,都是有赖于仿品才得以流传至今。我们今天在欣赏这些名作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它们是复制品而非原作就“嫌弃”它们,反而是倍加珍惜。举世闻名的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存世的其实是唐代摹本,但这会有损于它的价值吗?我们珍惜它,不只因为它年代久远,更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根本不会计较什么真伪、原本还是摹本。对待古人,我们都能够如此“宽宏大量”,对待今天的艺术和艺术家,为什么偏偏要斤斤计较呢?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